《上海财经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7-05-2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成钢:诚以待人 乐于向学 开物成务







  问:在采访前我们对您的个人经历进行了一番了解,发现您是一个履历丰富的人,对此深表敬佩!我们发现您在就读于上财之前,曾在制造业工作,是什么机缘促使您选择报考上海财经学院的呢?
  答:在我们那一代,政府会给毕业生分配工作,1977年我中学毕业时被分配在工厂做锅炉工,这一年恰逢恢复高考,我们都有些渴望上大学。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参加了第二年高考,并且顺利被上海财经学院录取,正是这么个缘由我进了母校。不过我当时对经济的概念、理论都很模糊,我甚至连“财经”两个字怎么写都不清楚,填志愿时写成了“财金学院”,直到就读后才知道是“财经学院”。
  问:所以真的是机缘巧合。那么请问您在上财读书期间,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吗?
  答:我们那一届是上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我们1979年1月去报到,最让我惊奇的是,我们这个班居然有60人。同学之间年龄差有13岁,我还算比较小的,其中有的同学还是身怀六甲的准妈妈。这个情景确实令我印象深刻,而这正反映了我们当时时代的特征:整整十年没有学习的机会,社会上积聚了一批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因此,一旦大学的闸门打开,大家都积极报考。当年高考,也不像现在一部分年轻人,高考的目的只为做人上人,当时的我们纯粹为了学习而读书,并且真心诚意地想报效祖国。我们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进步的追求去参加高考的。
  问:在这样一个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中,有没有什么人或事对您的人生产生影响?
  答:我们当时的见识不像现在的你们这么宽广,对未来的想象很有限。但是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这句话出自上海财经学院院长姚耐,他是新四军老干部、陈毅的部下。我清晰地记得他在毕业典礼上的寄语:“你们中的大部分人,毕业后都是厂长、经理的毛坯,财经学院就是要将你们培养为企业家。”当然我最后也没有做企业家,就一直是个“毛坯”(笑)。但姚院长的这句话激励我们在经济领域成就一番事业,去推进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问:您在学校里学习了哪些课程呢?
  答:当时我们有理论的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等等。其实从今天看,我们当时学的课程还是比较老化的。不过我很认真地学习这些课程,直到现在还留着政治经济学两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同时,我们还学习技术性的课程,比如企业管理、统计学等。当然,我们也学诸如外语、数学等工具性课程。从课程的设置上看,我们当年的课程自然不能同今天比,但正是这些课程把我们引入了经济专业这扇门,这正像我自从进了上财后我就会正确书写上海财经学院了(笑),因为以前不了解财经,而现在了解了。
  问:所以说,这些课程培养了您以经济的眼光与头脑审视、分析社会经济。您在上海商业一局职工大学任教有15年之久,之后的发展、个人成就一下子有了很快速的提升和变化,当时就猜想这段时间对您很重要。
  答:对,我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主要进行日用工业品贸易、批发、零售的上海商业一局工作,对贸易经济专业的我来说,这是直接对口的行业。但我到了商业一局之后,正好有个教职空缺,人事处便指派我教书。这个学校实际上是一个职业类的综合学校,包括中专、大专,后来又加了一个党校。当年商业会计学校虽然是中专,但与高考同一试卷,因此入门要求还是蛮高的,也有“四大名校”之称。在学校教书期间正好给了我一段时间充实自己。因为过去学的知识很多都是“文革”之前从苏联引进的教材,基本属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模式实际上早已被否定掉。由于在学校里时间相对充足,我就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我把西方经济学经典的教材系统地学了一遍,自己也写了几本书。其中有两本书比较重要,一本是《市场营销学》,这本书现在已出第六版,累计销售超过五十万册;另一本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所以那段时间给了我一个重新更新知识的机会。
  这之后,我开始参与实际的企业策划,包括企业项目策划、企业发展策划。在此过程中,我把这些知识一一加以印证,可以说,毕业后的这段时间给了我足够时间去积累、思考、探索,可以说那几年是我上的第二次大学,我的价值观、经济理论知识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模式。
  问:您曾经当过教师,担任过十年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目前在政府工作。从学者转型为政府官员,每次的角色转变,您是怎么去适应的?
  答:其实现在的我已经很能适应角色的转换了,明年1月份我就要调到区人大工作。我第一次换工作是很不适应的,有专业、兴趣等等的顾虑,但是现在我已没有任何压力。因为你的不同经历会锻炼自己,而这些累积的经验能帮助你适应环境的改变。
  我想我能与你们分享一个基本道理:不论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件事的关系,背后是人的关系。懂得与人去打交道,你就能做好一件事。每件事都有其特殊性,即便同类事件也有不同的点,处理的方法上也是灵活的。但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却是相通的。你只要懂得人就能做好事,而人要的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尊重。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坦率、真诚。如果你有这些最基本的态度,你和人打交道也很容易,那么任何工作都不怕,你们仔细想想就是这回事。
  问:所以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做人。
  答:对,中国有句老话: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你自己做好了人,就会和他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真诚坦荡,替人着想,这些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问:您现在主要从事管理知识产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您能谈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上的感受吗?
  答:工商行政实际上就是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管理。过去,政府对企业的管理,重心在于管制企业,使企业行为符合政府要求。这其实和我们计划经济的思路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理论上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实际上还是有大量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存在。本届政府提出要搞活企业,即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政府放手,鼓励企业形成活力。而这需要我们在工商管理上改革。
  过去政府管理企业,是管进入的门槛,包括体量、资金、员工、场地等方面,这其实是一种很懒惰的方法,因为企业进了门以后政府就采取粗放的策略,对于企业行为的管理很宽松。从客观数字上,提高门槛,的确能保证不出普遍性的乱子。但是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由于你门槛高了,市场就不活跃了。因此,李克强总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解决旧制度限制市场创新与活力的弊病。现在的思路是降低准入的门槛标准,比如说企业注册时降低进入的门槛,但是政府要管理的是企业的事中、事后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监管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虽然管理成本有所上升,但通过大数据应用,政府可以将各地区、各企业的经营数据集成起来,把筛选出来信息发布于网上交由市场判断。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检查企业,现在的方法是随机抽查,政府提前通知在抽样名单上的企业并告知所要检查的项目,但至于何时来检查,何人来检查,这是随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不得不在经营中更加谨慎。所以现在的工商(行政)管理就从之前的事前的门槛降低下来,加大事中的监管和事后的处罚力度,这就是这届政府工商管理的基本思路。
  问:您刚刚也谈到市场经济,中国也是很大的消费市场,这几年中国实体经济不景气,虽然总体而言有所回升,但还是很疲软。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答:这个就有点复杂了。表面上看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消费和生产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但用我们过去的知识来描述,这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从我个人的观点看,产生的原因不是简单的技术性原因。关键问题,第一,在于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需要改变。现在政府冲得太前面,导致经济发展模式雷同化。现在中国哪一个城市不是把房地产作为当地支柱产业?原因在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但是政府又不直接参与市场,不懂得创新,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只是追求GDP,而房地产最容易、最能体现GDP,于是全国就呈现出一个趋同的现象。
  第二,政府在投资领域仍不够开放。目前国内市场参与投资的都是大型国企、央企,现在表面上是对民企开放,民企也有一部分参与其中,但是民企所占的股份非常少,即便能参与的民企,也是本来就被认可的、被称为“红顶商人”的那批民营企业。大量的钱无处投资,股票市场波动太大、黄金市场不稳定、外汇市场难以把握,而投资实体企业风险很大。于是所有人的钱都花在买房子上,但是房子有“限购令”限制人们投资于房产上的资金,于是民间的投资始终没法深入到经济领域中去,也就造成了经济体投资不足的现状。
  第三,投资实业的成本很高。从理论上讲,生产需要四大生产要素,即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你们看,现在土地楼板价都是天价,借贷不仅困难、利息又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家们都带着红帽子,信价比很差。这个资谁愿意投呢?那怎么办?很多人就去做虚拟经济。我们现在很多国企,包括做实业的国企,相当大比例是把资金逐步转移到金融领域去了,这样的后果就是泡沫就会很大。不仅如此,很多民企也把厂卖了投到金融领域去做各类基金,越来越多的资金堆积其中,泡沫也就越来越大。所以,从本质上看,这是生产关系的问题而非生产力的问题,并非供给过剩这么简单。虽然我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现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不一样,但用来评价现在的问题很合适。还有税收,我们现在的税收痛苦指数排在世界第二,真的是高税负,宏观税负是33%-37%,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收入被税收拿走了,这样一来整个经济就会缺少活力。
  问:您长期担任政府管理工作,在这方面经验相当丰富,请您分享下经验和体会?
  答:政府管理,首先是做人。你自己先是一个老百姓,然后才是官员。我为什么这样讲呢?你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你要知道你所有的政策(当然我们是政策的执行者不是制订者),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很多度量的权利。在任何的执行过程中,你的行为要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因为你本身就是老百姓。只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政策才不会有很大偏差,才能使得政策有利于民。我们现在有的官员,当了官以后不食人间烟火,只从官的角度去做,于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违背了民意,所以百姓对政府就会有意见。另一方面,你也要明白自己是一个官。你的言行会对公众产生影响,所以你不能随便地讲话、草率地做决定。你做决定时要想到你是一个官,你的影响力和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这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你也要有官的意识。比如在路上和别人发生冲突,你要懂得退让。总之就是既要有民的意识,又要有官的意识。政府管理者,你首先要明白你是一个百姓,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要想到你是一个官,你的任何行为产生的后果要比别人要大。
  问:您之前也说大学毕业后读了很多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碎片性阅读,不成系统。听说您给自己规定每年要精读至少十本书籍,平时也会在网络、报刊杂志上进行阅读。那您觉得读书对您个人成长有什么帮助,对上财学子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答:我先报告,我今年已经读了20本,比目标稍微多一些。其实我在我们这群人里读书不算多的,我有朋友真的读很多书,他们每星期读一、两本书,那真的是读书人。至于书籍的选择,我认为没有严格的定义,并非一定是专业性很强的书,小说、散文皆可。
  我认为读书对个人至少有两大好处:第一是丰富自己的见识。我近一两年在读欧洲历史方面的书籍,最早是接触了伏尔泰写的《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来我又相继读了几本有关欧洲历史的书籍,比如《耶路撒冷三千年》,我觉得很有意义。现在看历史类电影时,我就能清楚地知道十字军东征、拜占庭、东罗马西罗马、亨利五世等历史背景与人物,也就更容易理解历史片。再有,你的读书经历会和你的实际经历发生共鸣。有一次我到以色列,在耶路撒冷老城里转了半天,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地方!这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起源地、人类文明的圣地!而我所到的每一处,都曾在书中相遇过。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笑)第二,也是很重要的,我想你们将来,也会记住我这些话的。一个人的人生现实是一元的,但是通过读书,一个人可以体验多元的人生。你一旦沉浸在一本书里,你就是小说里的一个人,你就有现实人生之外多重人生的体验,你会有多元世界的快乐。退休以后我就打算去过一种文艺的生活,读历史、小说、文化等不同类型的书,体验不同角色的人生,这样感觉就很好。
  问:从您的个人经历看,您对人生规划也有一番见解,您对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有什么建议吗?
  答:每个人对人生都要有一番计划,不过就我个人的体会,有时候,一方面要有个人理想、有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懂得顺势而为。有时候,你想做的事不一定能做成,但手头做的事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没有其他机缘的情况下,你只要认真去做这些事,机会总是会出现的。比如说我刚毕业后去了一个职业学校,有的人就随随便便过一辈子,可能混得也蛮舒服,但是也不会有多大成就。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做,读很多书,你就会为自己创造很多机会———渐渐地会有人找到你,你也有更多机会发挥才能。
  问:过去您是上财的学生,现在则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我想您对上财也有着别样的情愫。正值上财百年校庆,您有什么话想对母校说?
  答:当然了,我希望上财发展得越来越好。母校对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我本来是一个锅炉工,有的同学入学前是农民,本都是芸芸众生,但是上了大学以后,我们的人生观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个人职业生涯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我们国家,现在还是“学而优则仕”,上不上大学对人生走向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我们这一代,能上大学的人真的是天之骄子。当年我们校徽不离身,校徽给予我们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自然也是不言而喻,所以大学对我们人生影响很大。现在一眨眼,近四十年过去了,但回想起来对大学还是充满感激,对母校也充满感情。因为我们读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很多不堪的记忆,但上财给我的记忆始终是很美好的。现在我每年捐资给刘立爱心基金,累计已达人民币5万元,用以资助上财工商管理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困难学生,既是回报母校,又帮助了晚辈学子,我对上财的感情又深了一层。
  问:听了您的话,感觉我对上财的感情也更深了。
  答:哈哈,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人生的大学时光。
访谈时间:2016年11月9日地 点:上海市徐汇区区政府受 访 者:朱成钢(上海市人,1958年生,教授,民革中央常委、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我校1978级贸易经济专业校友。曾先后任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上海市商业一局职工大学教师、副校长,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主任,市商委秘书长,市经委秘书长,静安区副区长等职务,2011年11月起任徐汇区副区长。)访 谈 者:朱小语、倪嘉辰、胡铁译
"

上海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429次访问,全刊已有242461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