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7-09-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爬罗剔抉 全景展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轨迹《1917-191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蒙》出版座谈会在学校举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1917-191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蒙》出版座谈会于9月2日在我校召开,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我校副校长陈信元、党委副书记朱鸣雄等出席会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复旦大学哲学系鲁绍臣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我校人事处处长程霖教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忠民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鹏,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章益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晓音等专家学者,我校出版社社长曹建、总编辑黄磊以及上海部分区县和高校宣传部门负责人、出版社负责人、驻沪部队代表、院校代表、街道代表、本硕博学生代表及部分读者参加会议。会议由黄磊主持。
  燕爽代表市委宣传部对新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1917年和1919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年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我国五四运动这两个重大事件促成中国思想进程和道路选择发生深刻变化。该书勾勒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历程,对树立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部著作的编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的实践构建中国的理论,用中国的理论解答中国的道理。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扎扎实实开展历史研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学术精神完成使命。
  彭卫国强调,这部著作既是学术出版的精品,又是主题出版的力作。出版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海是红色文化之源,革命遗迹遍布城乡,红色文献浩如烟海。怎样把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变成主题出版之作,是上海出版界的光荣使命。出版是学术研究的主要表达和传播方式,出版如何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共同挖掘好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上海出版界做好主题出版的当务之急。彭卫国指出应进一步发掘相关文化资源,能够推出一批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优秀书籍,讲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尤其在上海传播的故事。
  陈信元代表学校向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谈敏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所作的三方面尝试:一是力求比较系统和完整地做到基础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还原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真实面貌;二是力求通过翔实的资料,梳理出一条符合逻辑演变的线索,呈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由前史阶段进入启蒙阶段的转折;三是力求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恰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启蒙,以及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陈信元表示,今年是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在新形势、新任务前,上海财经大学会坚持理论创新、学术创新,要求出版社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主题出版的重要性,聚焦聚力学校学科优势,努力提升重大选题出版能力,继续锻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的传世精品力作。
  程霖作为研究者代表介绍了该书的研究过程和主要研究方法。该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共分3卷,共327万字。作者谈敏教授对1917-1919年间国内涉及马克思学说、社会主义思潮和经济学研究等领域的报刊文章和著作资料进行了全面梳理、甄选,对那一时期的70种报刊上的约500篇文章及若干著作做出重点考察,逐篇逐本予以诠释、考证和分析,涉及250多个历史人物,发掘了许多新的史料与代表性观点。全书以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的两个重要历史时点,围绕1917-1919年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全景式揭示这一传播从前史阶段进入启蒙阶段的思想背景、主要线索、典型资料、代表人物、转折要素、影响范围和若干启示。
  章忠民、鲁绍臣、章益国、王鹏、刘晓音等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该书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路径、多元因素、复杂进程、主导趋势与时代特征。其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还原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真实面貌;而且梳理了一条符合逻辑自洽性的演变线索,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恰当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启蒙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该书还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及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史料整理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坚实基础上,从经济思想史领域入手但又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从多方面进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力求以多学科的视界,运用多种研究手段,通过贯通比较和深入剖析,得出可靠、可信的结论。书中的研究成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构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座谈会上,读者代表蔡伟、肖思嘉畅谈了读书体会。他们认为,这部著作用丰富的材料、客观的史实、学术的语言、缜密的逻辑理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1917-1919年间传入中国的历史轨迹,广大革命先驱通过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讴歌十月革命胜利,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蒙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毛泽东、杨匏安等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宣传,让他们极为赞叹当时的国内思想领袖、先驱在众多舶来思潮中敢于开拓的勇气和决心。这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也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而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曹建和黄磊介绍了该书出版情况和下一步出版工作。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在发展定位和选题布局中密切围绕党和国家重点理论及重大战略组织出版工作,以主题出版引领学术出版转型,围绕学校学科优势组织选题,成系列、上规模、深化选题组织、创新内容表述形式,积极推进数字资源配套体系建设,探索学术出版知识服务范式,不断以主题出版赋予学术专业出版新的生命力,推出了一批重磅好书。在“十三五”期间,出版社将继续把强化主题出版作为提升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内涵加以建设,以主题出版引领学术出版转型发展,在服务“双一流”建设、提升出版影响力建设的征程中继续前进。特别是在明年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出版社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推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译丛》等重点图书。
  座谈会上,与会领导还为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科院、上海市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驻沪某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沪某部、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杨浦区图书馆、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等10家单位赠送本套图书。 (吴静艳)

上海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869次访问,全刊已有240508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