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8-01-2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缅怀逝者勉力前行
———观电影《邹碧华》有感法学院□黄凌梅




  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邹碧华》。邹老师生前曾任我们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我突然有一点遗憾,如果早几年入学,就有幸能够看到这位学者型法官了,而现在,只能通过电影《邹碧华》来走近这一位为法律事业献出毕生心血的法官了。
  邹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在上海市的法院系统工作了26年,在任职法官期间还是我校、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外兼职导师。
  电影将邹老师的几个事情拼接起来,在邹老师生前、逝后、家庭、工作中穿插,完整地展现了一名好法官、好老师、好上司、好丈夫、好父亲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全貌。
  邹老师温暖如初阳。他从最棘手的信访案件出发,急人之所急,了解当事人不断信访的背后原因,到当事人家中走访,联系多部门解决信访家庭的困难,实实在在地帮助当事人解除后顾之忧,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正义,还让当事人相信法律并非冰冷无情,法律依然是温暖的。
  邹老师平易近人。他以最平实的语言指出自己的同事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又以自己曾经的“糗事”来鼓励年轻同事重振旗鼓,并提点同事棘手案件的突破口;他在高校的讲课深入浅出、理论实践结合,干货满满,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邹老师还勇于担当。在推进司法改革时,为了日后更为专业化的法官培养机制和法官队伍,他勇敢地挑起了司法改革的重担,为法官员额制改革最终落地殚精竭虑,既要为现在专业能力优异的法官能够入额考虑,又要为今后培养更为专业的法官探索成长路径。
  司法改革涉及了太多人的切身利益,改革必然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改变一部分人的政治前途。但是,邹老师凭借着自身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对改革的信念,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司改而奋斗。为探索出一套更为公正合理的法官绩效考评标准,邹老师不眠不休思考着、竭尽心力探求着。邹老师通过跳水比赛获得灵感,将大数据与法律条文、法律案件结合,最终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法官办案考评标准,为法官员额制最终落地实施做出了贡献。
  我想对于自己家庭来说,邹老师可能会觉得有一丝歉疚吧?自己一心扑在热爱的法官事业上,自己孩子出生之时还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希望孩子能够子承父业,答应自己的妻子退休之后要一家三口去海岛度假……一切都想好了,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工作就这么进行下去,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不管会经历怎样的煎熬,一定会有办法,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可是偏偏天有不测风云,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一个普通的下午,邹老师的生命在转瞬间戛然而止,他正值壮年,他还有许多事情想做,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到24小时,竟然就是阴阳相隔、天人永别。
  除了惋惜,我对邹老师还有深深的敬意。邹老师对法律事业的赤诚,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深深震撼了我,他不计个人得失,只为推动法律事业健康发展,为打造一个更为健康、更深互信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而废寝忘食,最终却倒在探索之路上。
  斯人已逝,对邹老师最好的纪念当是追随着邹老师的脚步,兢兢业业,勤勉尽责,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添砖加瓦。

上海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715次访问,全刊已有2405134次访问